9月8日至11日,商务部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行,作为我国唯一以投资为主题的国家级重大展会,以“携手中国 投资未来”为主题,展览总面积12万平方米,将举办投资促进活动超过百场。本届投洽会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团参会,51个国家和地区设展。
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绿色中国•零碳园区创新发展”主题活动于9月9日上午在投洽会展厅举行,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洪荣受邀出席,与众多行业专家、机构代表及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共议“零碳园区创新发展之路”。
刘洪荣在“对话”中表明,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不仅要考虑绿电,还要从绿色热能、绿色燃气等非电可再生能源着手。在绿色价值实现机制中,针对非电可再生能源核发的“零碳能源证书”与电力“绿证”互为补充,重点介绍了纳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的“基于物联网的非电可再生能源智能在线监测及核证技术”。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对非电可再生能源核证的空白。
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实时在线智能大数据采集终端,对非电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数据追踪。例如,生物质供热项目需接入蒸汽的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生物天然气项目需监测原料来源、甲烷浓度等指标。这些数据经第三方机构核查后,生成零碳能源证书并核算出每10吉焦绿色能源对应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目前平台接入项目80余个,其中生物质热能项目超70个,生物天然气项目10个,生物航煤项目3个。
刘洪荣介绍,零碳能源核证平台为园区构建多元、融合、可靠的零碳综合能源系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任基石”。零碳园区不应仅鼓励风光发电,需要针对性地激励投资更复杂、但对全面脱碳更关键的非电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真正推动园区能源结构从绿色电力的单一维度,向电、热、气多维协同发展的全面零碳化转变。
对于有ESG披露、CDP评级需求,或需响应供应链链主要求的企业,可通过向绿热、绿气生产方采购绿色能源及零碳能源证书,形成内部交易市场,盘活园区绿色资产。平台将园区原本的热网和气网变成了可计量、可管理、可交易的数字化能源网络,为零碳园区注入全新的市场活力。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品、高端装备、绿色低碳产品成为中国制造出海新增长点,更多中国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自主研发、产业集群等优势,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资金和技术出海,零碳能源证书将助力企业应对绿色壁垒,布局全球市场,赢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