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联合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委员会、中能传媒(武汉)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的“绿电直供政策解读及生物质发电灵活性改造高级研讨会”圆满召开。会议聚焦《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如何落地,邀请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央国企、律所及企业代表进行深度解读,并探讨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来自行业相关机构、电网公司、电力交易机构、农林生物质发电企业、垃圾焚烧发电企业、风力发电企业、工业园区与高耗能企业等电力用户、储能技术企业、原料收储运企业、锅炉及上下游配套设备制造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投融资机构、行业协会等齐聚一堂,全面理解政策导向精神,进一步探索电力市场创新应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协会向到场嘉宾表示欢迎,继而指出绿电直连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供给模式,打破传统电力交易壁垒,建立点对点、点对网的绿色电力高效供给通道,让绿色电力的价值得以更直接、更高效地传递至终端用户。生物质能以其独特禀赋,展现出不可或缺的战略价值,生物质发电具备优异的可调节性与稳定性,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稳定器”和“调节器”,为绿电直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协会希望通过搭建交流平台,邀请各位专家、企业代表共同深入解读绿电直连政策,探讨生物质发电参与电力市场、灵活性改造的路径和方法。
在接下来的演讲环节,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田士君系统回顾了我国绿电交易从“证电合一”到绿证全覆盖的演进脉络,指出绿电与绿证“双轮驱动”正成为电力市场的新常态。他深入剖析政策对并网型与离网型直连项目的界定,提醒项目应以“以荷定源”为原则,并给出“四步风险闭环”建议:容量匹配、同主体投资、系统安全评估及商业模式创新,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绿电直连提供了可操作路径。国家电投集团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战情所负责人裴善鹏系统分析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及电池法规对我国出口行业的降碳压力。他深入解读绿电直连政策中“以荷定源”、“余电上网限制”等核心要点,同时剖析电解铝、数据中心、绿色氢基能源等配套产业特性,以西北50万吨电解铝项目为例,通过8760小时仿真模拟验证“自发自用、余电不上网”方案的经济性,为企业绿色用能与新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政策落地与产业适配的实践路径。
中国能源研究会配售电专委会秘书长姜庆国从宏观体制改革角度剖析了绿电直连的“必要性、可落地性与可复制性”。他强调绿电直连不仅填补了国家层面政策空白,更为大负荷企业构建“零碳园区”打开了通道。同时提出“容量分担+虚拟电厂+多能互补”三位一体的实施框架,并就输配电价、系统运行费和交叉补贴的分摊提出“自用减免、上网豁免、下网缴费”的分层方案,呼吁尽快出台省级实施细则。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碳中和与能源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展曙光从法律合规视角出发,详细阐释了绿电直连在并网许可、价格机制与安全责任中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并对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交叉补贴与政府性基金的适用边界进行了案例比对。他建议在购售电合同中增设“并网容量外风险共担”条款,并借助区块链溯源提高绿电可追溯性,为企业应对欧盟CBAM提供合规工具。
中国能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二级管理专家、投资集团总经济师徐进对政策进行了解读,归纳出“价格形成市场化、差价补偿可持续和现货全覆盖”三大信号。通过成本—收益敏感性模型,他提醒新能源企业从“保量保价”转向“价本利”精细经营,并提出“五大策略”:集约经营、精益管理、数字赋能、模式创新及决策风控,以帮助企业在新能源全面入市背景下稳住现金流。
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杨萌展望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规则体系的演进方向,指出容量补偿、虚拟电厂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将重塑电源价值。他特别强调生物质电厂在“灵活性调峰+环境价值”中的独特地位,呼吁尽快出台生物质机组容量补偿政策,并以“金融衍生+绿证+CCER”构建多元收益池。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经营部总监万守军分享了生物质发电“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组合打法:2023-2025年三台机组较标杆电价平均溢价0.029元/千瓦时,年增收逾1500万元。他提出“聚合入市、精准预测、梯级报价、峰谷套利”四步法,并呼吁扩大现货试点、下调偏差考核系数,为生物质电厂赢得市场空间。
杭州国祯伊泰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东聚焦生物质电厂灵活性改造,系统解析了锅炉、汽机、燃料与储能四大升级路线:通过汽包薄壁化、烟气再循环、滑压运行及配套电化学储能,可将最小稳燃负荷降至40%,爬坡速率提升30%,并以示范案例量化了改造后的现货套利收益,为老旧机组转型提供了技术范本。
北京德普新源生态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李坤分享了针对生物质锅炉选型的系统性思考,指出政策旨在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而生物质锅炉相较风光发电具备不受天气制约的可调度性及负荷调节优势。其强调选型需匹配燃料特性、热电需求,优先选择调节方式多样、年稳定运行时长有保障的设备,为生物质能在绿电直连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设备选型与项目实施的典型范式。
交流研讨环节由中能传媒(武汉)有限公司副经理(正职级)冯义军主持,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专职董事康国明、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心总经理助理郭嘉、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经理朱剑、浙能锦江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总经理王可渊、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裁助理李锦、山西国耀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能源发展事业部主任仝勇军、中机第一设计院研究院有限公司能环院院长李鹤、中国电建集团华中区域总部新能源筹备组组长孟辉、广州瑞迪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北京德普新源生态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开发与投资总监杜森茂等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贡献了一系列富有洞见的专业观点。
研讨会以“演讲+提问”的互动模式展开,演讲嘉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专业见解,现场参会嘉宾讨论氛围热烈。与会各方围绕绿电直供与生物质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解读与市场分析、企业绿色用能策略、法律合规与实施路径、技术改造与设备选型等维度进行全景解读与深度分享,通过思想碰撞、技术研讨与合作洽谈,持续将会场氛围推向高潮。研讨会同期,山东博力达机械有限公司带来先进装备技术案例展示,理论实践结合,让研讨会不仅坐而论道,更深入市场应用。
研讨会最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未来我会将以本次研讨成果为战略支点,坚持以跨界协同为纽带、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机制试点为突破口,共同推动生物质发电在“绿电直供”体系中实现规模化应用与市场价值挖掘。并期待各领域同仁持续深化产研融合,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探索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路径,以务实举措共绘绿色能源转型的实施蓝图。协会后续还将推出系列专题研讨活动,欢迎业界伙伴持续关注、携手前行。